区域经济评论

北京证券交易所设立对区域经济影响几何

来源:区域经济评论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年09月24日 11:04:21

有专家表示,未来,北京通过北京证券交易所结合资本和科技,有望以中关村为基础打造中国的硅谷。图为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
中新社发 郭俊锋摄

“他来了他来了,他带着礼物走来了;他来了他来了,他脚踏祥云进来了。”某新三板精选层公司股东看到北京证券交易所成立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在朋友圈里转发、评论,言语间难掩兴奋之情。

9月2日,宣告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9月3日,注册成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有限责任公司;9月5日,就上市规则、交易规则和会员管理规则公开征求意见……北京证券交易所在万众瞩目中快马加鞭地来了。

同台竞技优秀者众

北京缘何脱颖而出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将设立新的证券交易所传言不胫而走,关于新的证券交易所选址也众说纷纭。围绕设立证券交易所,部分城市跃跃欲试,其中不乏天津、重庆、山东青岛等“种子选手”。

以青岛为例,2014年2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等11个国家部委批复设立青岛市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除政策加持外,区位优势明显、营商环境友好、国际化程度高、资金集聚度高等因素,也让青岛争取证交所落地优势突出。

众多优秀者中,北京为何能脱颖而出?

一方面,北京属于“近水楼台先得月”。北京聚集了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等主要金融监管机构,以及大多数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总部、多家全国性金融行业协会、众多外资金融机构。

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例,《北京市金融运行报告(2021)》显示,截至2020年末,北京市营业网点和法人机构数量分别为4663个和226个,均多于同期其他一线城市。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虽金融机构林立,但仍欠缺发达的金融交易市场。建立北京证券交易所,将为促进北京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非常好的条件。

另一方面,北京荷担大任也是实力使然。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直接反映了一个城市对资金的吸附能力,是金融业发展的核心指标和城市综合实力、发展潜力的体现。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发布的金融数据显示,2021年7月,北京市本外币存款余额为.21亿元,居全国首位,是名副其实的“吸金之地”。

设立北交所补齐短板

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业界曾有一种观点认为首都不适合设立证券交易所,所以一般情况下,全球的证券交易所大都选择避开首都另地设立,如纽约证券交易所、法兰克福交易所等。因此,也曾有一种声音表示北京不适合设立证券交易所。

“首都不适合设立证券交易所的说法是存在偏见的。世界最早的证券交易所就是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建立的。另外,英国伦敦、日本东京均设有证券交易所。”贺强说。

2017年9月公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到,北京的战略定位是4个“中心”,即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在北京设立金融证券交易所是否与其城市定位不符?

首都金融研究所所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巩云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证券交易所的设立恰恰有利于北京城市定位的实现。

“比如,北京建设国际交往中心需要载体。证券交易所的设立,将带动人流、资金流等要素集聚,这个过程伴随着国际交流。此外,伴随着要素的集聚,相关企业也会发展壮大,届时也将成为向外辐射、推动国际交往的载体。” 巩云华说。

事实上,排除上述顾虑,证券交易所落户北京,也存在客观需求。

——北京需要一个证券交易所。在中国国际科促会理事成员、中国证券市场研究学者布娜新看来,此前北京虽是“一行两会”的所在地,是金融监管之地,但唯独缺少一个证券交易所,在交易场所领域北京只有一个新三板。新三板虽经过多年发展和不懈努力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依然缺少更大政策支持,成为首都金融业的一块短板。

——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一个证券交易所。巩云华介绍,从全球范围来看,对于协同发展比较成功的城市群而言,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金融生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金融生态能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在企业、城市内部有序流动,形成良性循环,助力实现协同发展。

——整个北方地区需要一个证券交易所。受访专家认为,北京证券交易所将进一步平衡南北区域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目前已有的证券交易所都在东南沿海地区。从经济发展水平上来看,东南沿海地区比其他地区发达,其中资源配置机制完备也是表现之一。在北京设立证券交易所有助于弥补南北方资源配置差距。

上一篇:“黄金水道”带来发展新机遇(现场评论·古运河
下一篇:区域经济与共同富裕,数字化车轮上的京津冀